- 威望
- 点
- 贡献
- 点
- 驴币
- 块
- 体力
-
- UID
- 36007
- 好友
- 记录
- 日志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08-9-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9 15: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成都
黑竹沟的含义、神秘与考察纪实
一、峨边彝族自治县的含义
峨边,彝语称之为“佳支依达”。为什么说是佳之依达呢?原来我县彝族同胞长期居住在山坡上,他们经常来到县城里大渡河边,用牲畜兑换美丽的丝绸、丝线来制作漂亮的衣服。大渡河水清澈见底,就像丝绸一样缓缓流淌着,哼唱着,它见证了彝汉同胞的公平交易,见证了彝汉群众的喜怒哀乐,……因此,峨边一直被称为“佳之依达”。而国家森林公园—黑竹沟就位于我县境内,它是大小凉山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是“小凉山下的一颗明珠”。
二、黑竹沟的含义
黑竹沟它有两种科学含意,一种是说法是:称黑竹沟为“玛洛啦哒”,因传说沟内生长着诸多呈墨绿色的箭竹,彝语中 “玛洛”就意为竹子,“啦哒”是山谷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称黑竹沟为“嘿祖啦哒”,“嘿”意为“雾”,“祖”意为“长期居住、停留的地方”,“啦哒”同样是山谷的意思,也就说黑竹沟是雾长期停留的山谷。黑竹沟核心景区位于黑竹沟镇,黑竹沟镇原名斯豁镇,以前这个地方又叫依吉拉达,当地村民曾利用泉水种植水稻,不知何故,常有冷热怪病流行,人死畜亡,只得改种玉米,地名便由此更名为斯辖。彝语中“斯”意为“死亡”,“豁”即为“打摆子”,斯豁便是“打摆子而死”之义。因旅游发展需要,斯豁镇改名为黑竹沟镇。
三、黑竹沟誉为“陆上百慕大”
黑竹沟的纬度线与美洲的魔鬼三角洲、埃及的金字塔、中国“鄱阳湖百慕大”同处在北纬30°这条神秘的纬度线上。该纬度线被形容为“沙漠线”、“死亡线”。同时,黑竹沟有着种种神秘的传说,曾经发生多起人、畜入沟神秘失踪事件,有着极其形象的金字塔景观等,因此,被广大媒体誉为是“陆上百慕大”、“神秘的魔沟”、“恐怖的死亡之谷”!举例:专家、学者??
四、黑竹沟的宣传
早在1987年底,四川电视台为创作反映林业工人生活的电视剧《呼唤青山》,1988年5月,作家叶簇随行采访后,感触颇深,立即在《信息报》(即《四川经济报》)上发表了《神秘的黑竹沟》一文,第一次揭开了黑竹沟的神秘面纱。后来相继在诸多报刊杂志上转载。
1994年以来,黑竹沟景区多次接待中央、省、市、县各级电视台、报社、杂志记者采访,关于黑竹沟景区的报道频繁出现在电视、报纸、杂志上。特别是香港《大公报》、美国《中美邮报》、澳大利亚《大洋时报》等多家报刊也大篇幅予以刊载,在国外也引起较大反响。
2002年4月,旅游局牵头接待14家省内外电视台组成的采访团,拍摄了《阿黑的故事》等四个黑竹沟风光宣传片,在多家电视台播放,取得较好效果。同年8月,西部旅游杂志社与旅游局联合编印出版了宣传画册《峨边》,9月,乐山日报大佛节专版报道黑竹沟;10月,四川画报社以大量篇幅宣传介绍黑竹沟,同月乐山晚报也以整版篇幅推出了发展中的黑竹沟。同年,还有国家计委内刊、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等都给予了大量报道。
2002年2期四川《民族》刊物以“西部旅游最大悬念之一黑竹沟”为题,刊载了郭云城拍摄的照片38幅。2003年11期《民族画报》,用4页刊登了郭云城拍摄的照片和报导。
2004年10月,拍摄制作了大量的《黑竹沟风光片》和画册。
2007年5月1日,黑竹沟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五、黑竹沟的考察纪实及神秘传说
详见:1994年的《闯入中国百慕大—峨边黑竹沟科学探险踏勘报告》、《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黑竹沟区域资源综合考察及开发战略研究报告》等,此相关报告(通讯、报告文学、录像等)在全国几百家报、刊、台上刊、播、转载,引起轰动效应。
黑竹沟近几十年来,曾发生了多起人畜入沟神秘失踪的离奇事件,这里有着神秘的魔屋和充满死亡的障气,景区内气候多变、迷雾缭绕、浓云紧锁、岩壁陡峭、陷坑暗河、猿啼熊啸、险象环生,无不使您感到神秘和诡异。当地彝族群众反映曾看到过野人和食肉的熊猫等等,也长期流传着黑竹沟种种“吃人”的传说,有些群众是谈“沟”色变。加之拥有浓郁民族风情、水洗凝脂的金岩温泉的黑竹沟与美洲的魔鬼三角洲、埃及的金字塔同处地球北伟30°这一神秘纬度线上,因此,被誉为“大陆百慕大”、“神秘的魔沟”、“恐怖的死亡之谷”!因此,在峨边的彝寨,一直流传着:“黑竹沟,黑竹沟,十人提起十人愁,猎犬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不回头”的民谚。至今在黑竹沟景区无人涉足的地方还有面积40平方公里的罗索依达、动物聚集的咸泉和大熊猫栖居的牛批依落景区等,
1947年10月,勒乌乡村民冉千布干曾亲眼见到一高约2米、脸部与人无二、浑身长满褐色绒毛的雄性人形巨物—“野人”。
1950年初,国民党胡宗南残部半个连共30余人,仗着武器精良,准备穿越黑竹沟,但进到沟里后便有去无回。
1966年3月,猎人阿罗瓦尔等人进沟打猎,突然猎狗一阵狂吠,瓦尔追上去,见是一位奄奄一息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立即将他背出沟,救活后得知,这个解放军测绘小组共七名战士,除一人守旗未入沟外,其余一死三伤二失踪。他们当时救出的是姓余的班长,第二天,公社(也就是现在的黑竹沟镇政府)立即组织力量入沟寻找。三天后,在前面的草坪沟找到了另一名重伤的战士,二十七天后才找到第三位战士的尸体,尸体已被动物咬破了嘴唇。所以,彝族同胞每次进到蜂巢岩后,便认为已开始进入黑竹沟的危险地段,不愿再前行,即使前行,也不许高声喧哗,生怕惊动了山神,带来不免的灾祸。现在幸存者XX居住在成都XX地方?……
1976年7月,四川省林业厅勘探二大队运进两万斤大米,准备全面勘探黑竹沟,但第一天便被洪水冲走一人,二勘探队只好就地处理粮草,收兵回营。
1977年9月,林业勘探一大队入沟调查,技术员罗祥永和李甫洁在沟内一去不复返。同年,在寻找二位失踪人员的过程中,见到了野人的脚印。
1986年6月,川南林业局与峨边县组成二类森林资源调查队。副队长任怀带领12人,向导、民工随队,进入黑竹沟森林不久,路便完全消失。走近石门关,彝族同胞的两条猎狗自行脱队,向导亦心悸不愿前行,调查中断。
1986年7月,进沟的考察队请了两名当地彝族猎手为向导,待进入这条沟的石门关附近时,两猎手死活不肯再往前走。最后经说服后,他们同意先放猎狗进去,两条猎狗先后入内,均杳如黄鹤。猎手当时急了,大声呼唤爱犬,顿时茫茫大雾神话般涌出,遮天盖地,过了五六分钟又奇迹般消退。当时把考察队员都吓退了。
1988年12月1日,县长张海波、纪委书记拉吉左哈率西河区区长史杜说布、县科委主任彭元江、县府办唐明忠及勒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专程前往涡罗挖曲了解石膏矿及风景点。。
1990年4月19日,县科委、城环局、民委、外事办联合建议县政府组织力量对涡罗挖曲进行一次科学考察。
1990年5月12日,由县政府副县长宋培刚任组长,207地质队工程师李连生、冉方明、县科委主任彭元江、县外事办副主任周林京、县城环局副局长汤克伟、西河区区长史杜说布、县城环局技干张健等11人为成员组成考察组进入景区,开展了为期2天的野外综合考察。
1990年6月21日,县城环局长张毅、技干张健、县科委主任彭元江、县委宣传部摄影师彭国平等人再次进入涡罗挖曲景区做了补充调查。
1990年7月9日,县委书记周树清带领县委副书记海来张加,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曾德润,县委常委、武装部长阿玉刘古,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刚远,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拉吉左哈,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庆川,副县长康良平以及县委办、政府办和县级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二十余人进入涡罗挖曲开展全面考察。
1994年4月9日, 由自治县副书记朱荃(现XX省地震局局长)带队的峨边科学探险踏勘队整装进黑竹沟考察。(《四川日报》记者娄汝壮参加)刚开始,一个个兴致勃勃、信心十足,但到了下午2:30分行至依估弯衣(意为小瀑布岩),当地彝族向导便叫宿营,主要是原始森林里,天色暗得较早,再往前走没有合适的岩洞可休息。结果当晚,几个彝族同胞便同时发病,有的发烧,有的肚疼、有的头昏,把全体队员都急忙了一番。第二天,大家便留下帐蓬粮食,轻装上阵,走到李什依嘎(意即草坪沟),彝族同胞个个心有灵犀,都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下来。最后宣布:不可高声喧哗,才答应继续前进。原来草坪沟这里就是1966年彝族猎人救起重伤的解放军战士的地方,大家认为从这里开始便进入了危险地段,大声喧哗就会激怒山神,必须小心翼翼!最后他们一行走到了石门关,见那里波涛汹涌,水流湍急,路上猎犬发现了獐子,追到石门关下的深潭边,潭中有一大石块,獐子熟悉地形,迅速跃上潭中石块,立于石块上环顾猎犬,猎犬被激怒,一阵狂吠,跃入深潭中,奋勇淌水,这下正中獐子之计,猎犬被巨大的漩涡卷入了暗洞,大家见了害怕得立即原路返回,再说当时,彝族向导说什么也不肯再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认为从黑竹沟的石门关景区再往前进去后就生还难说清了。因此,黑竹沟的主沟被称之为乌抛之凶道!
1994年6月10日,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特邀四川联合大学(原四川大学)生物系的动植物专家、乐山师专的地质、动物、旅游开发等专家及四川教育学院、四川日报、中国减灾报等摄像师和记者以及民工向导共计60人,由县委副书记朱荃任队长,配备武警、队医、一支半自动步枪、一支轻便自动步枪、两支手枪两套对讲机、四只猎犬组成黑竹沟科考史上考察学科最多,层次最高的综合科学考察队。
1995年5月22日至25日,由乐山市旅游领导小组组织省、市、自治县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关、企事业单位31名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共同组成“乐山黑竹沟旅游资源综合考察专家组”分两批,同时分别自黑竹沟风景名胜区南、北两向,不同线路出发,深入景区重点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1995年6月,新华社四川分社海外旅游公司、县科委、乐山电视台一行10余人,前往1、2号营地及马鞍山北坡关门石等地进行考察和摄影工作。
1995年7月,以中科院成都分院唐邦兴研究员为首及四川电视台等单位共20余人前行狐狸坪等地古冰川地貌发育地区进行考察和摄影工作。
1996年5月,四川联大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教席项目组前往黑竹沟地区进行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试验性地进行了竹笋保鲜与加工方法研究,并栽种了一些经济林木和峨边主产竹笋的三月竹。
1996年5月,成都电视今晚8:00栏目新闻评论部主任叶文林、主持人郭月和县委副书记朱荃、黑竹沟科学考察小组成员等一行30余人组成考察团,深入到黑竹沟风景区腹心地带考察调研。考察团分为两组,一组由朱荃副书记带队从黑竹沟沟口到石门关景区,另一组由郭云城带队从611林场到马鞍山景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艰苦考察。从而拍摄到黑竹沟风景区原始、生态、独特的美景,并大量采访群众,广泛收集资料,最终并制成了五集《黑竹沟新闻打假道底打谁》的新闻专题片,连续5天在成都今晚8:00栏目播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轰动,正面回答了各种媒体报刊以前对黑竹沟的纵多带指责和攻击性的不实宣传与报道,还黑竹沟本来面目。同年,黑竹沟风景区被顺利被为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6年3月和6月,香港友桥(国际)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电视台及黑竹沟科学考察小组成员共20余人次先后考察了涡罗挖曲、杜鹃池、狐狸坪及关门石探险区,并进行了大量的录相工作。
1994年4月至1996年6月,科考小组先后7次进入黑竹沟考察,受省科委的委托,在朱荃、张义正、王成善等的主持下,完成了《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黑竹沟区域资源综合考察及开发战略研究报告》。第一次全面、科学、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了黑竹沟区域的资源状况,客观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客观实际提出了发展黑竹沟旅游的对策措施,为黑竹沟旅游资源的开发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000年5月16日,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县委副书记、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阿玉刘古率30余人深入黑竹沟进行了4天的考察.
2001年7月29日,黑竹沟景区开发领导小组的郭云城、张正宣带队,率21人从沟口至石门关、三岔河、三箭泉、“魔沟”腹地、二号营地、船湖、登上4288米的马鞍山主峰(仅有郭云城、摄影师、余忠和4名向导等6人),又下至野人谷,历时10天,摄下大量图片资料,这是黑竹沟科考历时最长、行程最远,登上主峰的首例。
1988年至1991年几年间,当地群众相继发现家中的山羊被咬死了,而且留下了动物咬过的痕迹,大家很是纳闷,都吓得有段时间不敢上山放牧……1990年8月的一天,被两位勇敢的有心人发现了一只取名为“夹斯勒山母”的大熊猫正在咬他们的羊,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抓到了这只他们恨透了的敌人— “夹斯勒山母”,一起算下来,该只大熊猫共咬死了彝族群众42只山羊。后来,经公社干部劝说后,将这只大熊猫送到了卧龙自然保护区。
1993年,当地彝族同胞又发现了自家的山羊和母牛被咬伤了,他们解释说是不是黑竹沟的箭竹少了,不够熊猫食用,以至素食性动物熊猫大开杀戒,向肉食动物升级?当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有待考证。
据当地彝族猎人讲,在黑竹沟不仅发现了动物里常见的那种黑白相间呈条文的大熊猫,还有黑白颜色呈圆形花纹的熊猫,花纹每朵有碗口大,分布不规则,当地人都称它们为花熊猫。也不知它们是属于熊猫品种,还是其它的新品种?
…… ……
黑竹沟的主河流又叫三岔河,它来自原始森林,可以说完全没有一点儿人为的污染,水质特别好,很多游客都要尝尝,清爽甘醇。以前,各批考察队员进沟几天几夜,都是饮用这河里的生水,居然没有人反映过肠胃不适的,豪不逊色于矿泉水。过去这一带的彝族村民都饮用这条沟里的水。山岔河一直流向你们从县城来黑竹沟景区看到的公路边下边的官料河,最后汇入了大渡河。
大渡河又叫桐河,它与岷江、青衣江会合,形成了三江汇流的壮丽景观。大渡河是一条英雄的河,一条充满灵性的河,在那条河上,发生了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1857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不信任翼王石达开,石达开愤而出走。1863年5月,转战失利的石达开被清兵追到大渡河的安顺场,全军覆灭,他的战马在大渡边长声嘶哮,最后人们把该地点改名为马嘶溪。英勇无敌、骁勇善战的石达开,竟然也无法渡过这条河。但是,同样是在大渡河上,1935年5月,中国CQ69领导的工农红军,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以自己的胆略、智慧和勇敢,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扭转了战局,使国民党妄想依靠大渡河天险,阻拦红军战略转移的幻想彻底破灭。1949年12月19日,刘邓大军139团在大渡河北岸狙击,155团在南岸追击,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在大渡河沙坪渡口遭南北夹击,主力被歼,就在新大桥(峨边收费站)旁边的古今寺被俘。大渡河,让这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无法逾越。所以在冥冥中,黑竹沟河、大渡河仿佛就是传奇的河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