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驴友空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84|回复: 1

[游记攻略] 四姑娘山骆驼峰登山事故报告,卢三哥(卢忠荣)牺牲记录,附四姑娘山地区详细地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6 11: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骆驼峰登山事故报告,卢三哥(卢忠荣)牺牲记录
作者:晨峰,JJYFOOT

一、事故类型+关键词
不适当的路线选择,能力不足,雪崩,致命的坠落

二、事故地点
四川省,小金县,日隆镇四姑娘山地区,骆驼峰

三、时间、人物、事故发生及处理过程描述和结果
2004年12月23日,两名来自北京的一对夫妻攀登者,王茁(Kristian)和鲜文敏(不必),到达日隆镇住当地著名向导卢忠荣(人称卢三哥)家,准备沿传统路线攀登长坪沟内的骆驼峰。
骆驼峰基本为东西走向,有东西两个峰尖,其间的鞍部较为平缓。西峰为主峰,海拔标高5484米,路线相对平缓;东峰稍稍低于西峰,但颇为陡峻。该峰传统BC位置接近长坪沟尾部,海拔约3790米,位于卡子沟和羊满台沟汇合处的草甸上;C1位于BC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1.4公里,海拔约4770米,设于接近羊满台沟末端西北山坡上冰川漂砾区相对平缓的部位; C2海拔5200米,设于东西峰之间的鞍部,约在C1的北北东方向,直线距离1.5公里。该峰是国外人士在四姑娘山地区高山滑雪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早年即有登顶记录。国内首登为2004年7月23日成都足迹登山队罗剑、陈照宇、邓涛等从南坡登顶,其后不长时间又有多支队伍登顶。(骆驼峰、羊满台的全景见照片1)
1093143.jpg
王茁31岁,1999年开始活跃于户外运动,擅长攀岩,曾登顶雪保顶、攀登过启孜峰,多次在四姑娘山地区登山,登过四姑娘大峰二峰等,当年10月初还曾试攀该地区婆缪峰,2003年以技术协作身份登顶新疆颇有难度的博格达峰(5445米),攀登风格一贯严谨。鲜文敏在此之前登过四姑娘二峰,但尚未正式尝试过冰川型山峰。
卢忠荣39岁,当地著名登山向导,为人豪爽善良,口碑极佳。近年来无数次带队登顶四姑娘大峰、二峰、三峰,2004年11月3日同四川胡国辉(驴走四方)等共四人登顶骆驼西峰,之后于11月9日同天天想你、泽云、刘文泉共四人登顶东峰。
12月24日5:00,卢忠荣、王茁、鲜文敏三人进入长坪沟,当日进驻BC,25日抵达C1,抵达C1当晚鲜文敏出现高山反应,有呕吐等症状,于是26日三人下撤至BC,遇到准备登羊满台峰的一支小队伍上山。在BC鲜文敏状态好转,遂决定继续登山行动。卢忠荣感到时间延长后食品稍有不足,正巧羊满台队伍一个外籍人士身体不适回到BC,于是卢带该人下山并顺便补充食品。卢27日下山,于28日上午赶回BC,当日三人上升至C1宿营。当地27日有降雪。
29日小雪,三人出发往C2行进,具体出发时间不明,当时计划下午4点到达C2,路线选取基本与11月初卢忠荣等登西峰时相似。三人沿东侧接近岩石坡一侧的冰川路线行进,未结绳队。雪比预期的厚并经常没膝,雪质为干性粉雪(SUGER SNOW)。4点钟已过未能到达C2,此路线快要抵达C2时有一段向左上方(西北方向)的雪面斜上切,这段雪面接近顶端时坡度大约40-45度,然后趋缓。当卢忠荣和王茁接近最大坡度点时(约4点半),雪面在最大坡度一线(约5150米处)断裂,断裂线呈向下的月牙状。当时具体位置是卢忠荣在前,王茁紧跟在后,鲜文敏速度较慢拉开了一段距离,尚未抵达斜切开始点。雪崩发生时,鲜文敏听到王茁大声发出警告,她随即用冰镐做出制动动作,但雪崩并未波及到她。雪崩面大约百多米宽,断裂线和堆碛物在一个多月后仍可见到痕迹,雪崩区的下方为一个很小的鞍部,然后是接近垂直的冰川翼部冰断崖和近100米落差的风化岩石断崖。王茁和卢忠荣被雪崩向南方冲过鞍部,从断崖豁口处沿岩石槽坠落至约4800米处,正好处于羊满台峰攀登路线旁。坠落的后果是致命的。
在三人当中,鲜文敏是最无经验者。雪崩结束后,从她的位置无法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王、卢二人最终的坠落地点,呼喊多次亦无回应,于是决定尽可能下撤求救。上行的脚印已经被雪崩堆碛物掩埋,她找不到下撤的路线,于是朝低处(西南方向)能看见的一处岩石区移动,穿过一个小粒雪盆抵达该处后发现实际是一个断崖的顶部,无奈中用辅绳连接岩石和安全带做简单保护,并戴上头盔停留在那里露营。当天清点物资,御寒物品有防潮垫、棉衣、抓绒衣裤、冲锋衣、睡袋等,食物有9粒水果糖和一块牛肉干,当下决定了每天吃三颗糖最多在山上坚持三天之分配计划。
12月30日,鲜文敏试图寻路下山未果,回到原地露营。
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仍旧原地露营。
1月2日,气候仍然恶劣,能见度较差。在无法辨识路线的条件下冒险向东南方向寻路下山,下午1点左右,从山上看见C1营地附近的营救人员,挥舞衣物求救;下午4点许,当地警官李德生在C1附近接到鲜文敏,当天夜间经日隆急诊后送至小金县医院,幸无大碍。
12月30日,羊满台队伍登顶未遂,在下撤路线海拔4800米附近发现一只露出雪面的手,判断遇难者为女性(实际是王茁的手),当时未做其他行动,下山到卢忠荣家后通报了情况,当晚同卢忠贵等家人上山搜寻,第二天又组织力量继续上山,于当天确认遇难人身份并开始寻找幸存者。
在坠落最终点现场,王茁背负仍在遗体上,说明事出突然,甚至未及将背包主扣打开丢包。包上有一对小冰镐、一个高山帐和部分食品、相机,估计负重在20公斤左右。小冰镐镐尖曾挂到岩石上,造成凯夫拉面料撕裂;2厘米宽的7075铝背包支架扭成8字型,背包右侧背带在扣件上被拉断,说明瞬间冲力极大。尸检结果证实两人均遭受重创,即便不是当即死亡也是昏迷后彻底丧失了自救能力,王茁头盔左后脑处内衬破裂,扣带上有大量血迹,身体多处外伤;卢三哥颅骨破裂,同样多处外伤。

四、点评
攀登路线、雪崩区及鲜文敏下撤路线见照片3。
1093176.jpg
1、路线和雪崩危险的估计
本次事故的发生,在最初从C1出发选择路线时就已经决定了。贴近东侧岩石区的路线,最后上鞍部时必然需要向西北方向斜上切,否则就要沿岩石侧上至东峰下鞍部的高点再走下去,在现场选择的情况下显得很不现实,而且同样有东侧雪面垮塌的危险。时间的延迟也是导致判断失误的原因。
实际上可以选择的路线还有从冰川中部直上,向导卢忠荣和“天天想你”等攀登东峰时就是直上路线,之前和驴走四方攀登西峰是本次事故的路线――相隔不到两个月,当时并没有感觉到雪况有危险。路线起始阶段王茁对于末段路线应该是不甚明了的,但到达斜切转折点时,以王茁的谨慎和经验,应该估计到有雪崩危险存在,当时只有硬着头皮上和下撤放弃两种选择。如下考虑是很自然就能够发生的:走了很久再有几十米就到C2了,来一次不容易,卢忠荣不久前还走过这条路线也说没问题,看起来不是那么危险,快速通过……最终还是上了。他们运气不好,雪崩了。
四川登山者在当年夏季攀登时,曾对该峰的雪面不稳定、流雪等状况做过描述(见附件2《骆驼峰首登概述》,平原反应发表于刃脊论坛);四姑娘地区的流雪危险,北京动感四队的MUDPLAYER也曾报告过2002年6月在三峰垭口下被流雪打下数十米的经历。上述报告都发生在夏季,比较接近的季节有思念登山队马一桦等2004年11月攀登幺妹峰时多次遭遇流雪和雪崩的记录。
应该澄清的是,对于四姑娘地区冬季的雪崩危险,更广泛地说对于冬季登山的雪崩危险,所有的人包括向导均估计不足。国内缺少高水准的滑雪者在冬季野雪的广泛经验,也是产生这种估计不足的原因。在山地滑雪发达的阿尔卑斯等地区,尽管对冬季雪况的危险性认识已经很深入,仍不能避免时有雪崩事故发生。我在天山地区也曾多次观察到冬季山地单板所带来的流雪情况,着实有一定危险性。在这里要做如下强调:
A、无论冬夏,四姑娘地区包括大峰、二峰在内的雪崩危险应引起足够重视;
B、雪况的变化是多样的,有雪崩危险的地段,一百次走过没有问题,一百零一次就可能要命。
2、个人和队伍能力的影响
队伍的能力影响山峰和路线选择。阿尔卑斯风格的小队伍抗击变故能力比较弱,从而对于成员的水平要求较高――每一个人都应能独立判断并对付所有的状况。具体到此次登山,鲜文敏最弱,从基本面上就排除了直上路线的选择,也造成失去王、卢二人后她的危险状况。
建议:
日后训练初学者还是选择规模比较大、相对容易的登山活动。
另外,国内民间队伍目前对当地向导的依赖性较大,而当地向导和外来登山者对于危险程度的判断以及承受力显然不同,因此领队在做出判断时应以向导对危险的估计为参考,最终以自己对危险的估计和承受力来决定如何行动。
建议:
行动前做如下判断:如果没有当地协作,我们能单独对付将要到达的地形和可能的危险吗?如不能,则慎重考虑或选择放弃。
3、雪崩后鲜文敏的行动
我曾带领无经验的人登雪山,一带一的情况下,我会做如下交代:如果万一我出了问题比如掉下去了,千万不要试图救我,那铁定两个人一起完蛋;唯一的办法是放下我,尽可能安全地独自下山求援,两人还有得救的可能。类似的看法较早时(大约是04年初)在行摄我和王茁谈过,他是同意的。我不知道王茁事先有否对鲜文敏做这个交代,但在事故发生后,就其有限的经验和能力范围而言,鲜文敏的判断和自救行动是冷静、有效而正确的,并且对后来者在类似情况下的行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实例。
自救行动方面的参考资料,还可以参看旗云网站孙平的《阿尼玛卿八昼夜》。

五、说明
1、本报告由晨峰和笔者共同完成,超过90%的工作是由晨峰完成的,笔者的工作只是文字执笔和总结。晨峰春节期间专程赴事故现场勘察,提供了照片和现场的大量基本资料,没有晨峰的努力就无法完成这份报告。
2、本报告参考了驴走四方、阿悠、天天想你、平原反应等众多网友公开发表的材料,不能一一列举,在此一并感谢。

下图是四姑娘山地区详细地图
复件 431010-4_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本帖最后由 barbily 于 2011-12-16 11:15 编辑

平原反应:《骆驼峰首登概述》
在迷雾中攀登一座处女峰,站在陡峭的冰川上,四周白茫茫一片,接组绳上另一端50米处,同伴的身影时深时浅。没有什么景况比这更令人感到前途渺茫的。而我们还在向上攀登,想起来真是有些疯狂。
两天来我们靠着猜想、推断、回忆和运气顺着起伏的冰川摸了上来。现在我身处一个冰雪峰尖上,三面凌空,身边只有几块零星露出雪面的石头。再也没有向上的路了。这是顶峰吗?天知道;什么也看不见。而身边的环境和在山下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将冰镐踩入雪中,下面的同伴挂上上升器,开始沿结组绳上攀。山顶的风不大,云雾缓慢的变换着深浅浓度;我努力向四周张望。突然的,真峰顶在云中显露出来。一刹那,我几乎忘记了呼吸。它看起来就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而我正站在一个假峰顶上,真假峰顶之间是一条一百多米的冰雪刃脊相连。
骆驼峰在长坪沟尾,羊满台的西侧,有东西两个山尖,从登协的资料上看,东峰比西峰高出几十米,海拔5484米。这座山峰原本是我朋友孙宗轶提供的资料。他在2003年的国庆到长坪沟拍片,回来之后的一次朋友聚会中,他兴冲冲的递给我两张山峰的照片,然后极力游说我一起去攀登。照片中的山峰就是骆驼峰,一张是远景,一张是上到4600米的大本营后拍摄的近景。山如其名,犹如骆驼的两个驼峰,两峰之间是一个冰川平顶;西峰为主峰,冰川从峰顶曲折而下,一直连续延伸到4700米处;从大本营上一个碎石坡就可以到达冰川末端。这座山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马匹可以将物资运输到大本营,这样就可以建一个“奢侈”的营地了。但后来的几个大假里,我们各自都忙于其他的事情,这座山的攀登计划也就暂时搁浅了。
今年的7月,陈照宇在他所在的“足迹户外运动俱乐部”里拉到了一笔登山赞助,根据经费和假期的情况,大致确定在四姑娘山地区。我和陈照宇一直对羊满台很感兴趣,但这次时间不够,于是我想起了骆驼峰;希望登完这山后能顺便对羊满台进行侦察。我带着照片到陈照宇那儿确定计划,居然在他毕棚沟拍摄的照片中看到了骆驼峰的另一面,全是垂直的岩壁。
时间过得很快,制定计划,确定人员。最后有四个人成行:陈照宇,邓涛,林岸男和我。7月19日,成都到日隆,这条路已走过无数次了。毫无新鲜感。晚上住在冰石酒吧,酒吧老板唐伟原本计划和我们一起上山,可这时他却发起烧来,只能放弃了。
7月20日,我们随游客买票进山,在路上遇到两个准备穿越的人,冰石酒吧的狗也跟着他们进沟来了,那条狗见到了熟人,于是弃穿越者而跟定了我们。天气晴朗,到了木骡子,一头从林子里钻出来,眼前地势豁然开阔,正对沟尾方向,迎面立起的就是骆驼峰,第一眼看见它就觉得情况不妙,雪线位置比我们预想的低,冰川坡度也比照片上看起来大得多,雪大而且是雪崩多发区。我和陈照宇拿着望远镜看了半天,越看越头痛,干脆不去想他了,到大本营再说。过木骡子深入长坪沟,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游客了。诺大的山谷,只有我们几个人,宽阔而青得耀眼的谷底草坪上,成群的牦牛定在那里静静地吃草。山谷寂静空旷,如果不想到几天后山上危险而麻烦的雪况,这真是一段轻松愉快的旅行。第一天的营地在一片草坪上,旁边就是清澈见底的河流。丰盛的晚餐和干燥的营地,一切都很完美。但是等我们睡下后麻烦就来了:往常这个时候,牛会到营地附近吃草,这很平常,我们和牛之间并不会有什么冲突;也从来没发生过牛践踏帐篷之类的事情。但现在营地里多了第三者:一只狗。它不自量力的去找牛的麻烦,对着牛跳来跳去的狂吠。也许它认为这样做是在保护我们。但结果却是母牛为了保护小牛,追着狗撵。而那条狗则在我们的帐篷间跳跃逃窜。一时间,响亮的犬吠和沉重的牛蹄声就在我们脑门上晃悠,帐篷的风绳也被挂得七零八落。我们提心吊胆又难以入睡,只好起来赶牛。好容易把牛赶远一点,过一会儿又被狗逗了回来。看着那条狗欢快的在帐篷间和狂奔的牛玩着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我们却毫无办法。(真想把狗抓起来扔河里去。)当天晚上大家都一夜无眠。
7月21日,这一天的行程是走到沟尾再上升到4600米的大本营,高差很大。有马匹运输物资,我们走的就很轻松了。中午到达营地,马夫约好上来接我们的时间,卸下装备就准备回程了,下去时总算把那条狗生拉硬拽的带了下去。
搭好帐篷,时间还早,我和陈照宇决定先运一批装备到冰川下,顺便探一下路。邓涛和林岸男整理营地。这时天气很好,仰视骆驼峰会产生冰川十分平缓的错觉,好象几个小时就能轻松走到山顶似的。从大本营爬上碎石坡,上升一段高度,视野开阔了许多。长坪沟尾有着无数令人心醉的山峰,一连串巨大的刃状石峰半围在山谷边缘,仿佛刺刀划破天空。大量上千米光滑完整的峭壁勾勒出完美的轮廓。这里就象是另一个微重力行星上的产物。平时为人津津乐道的婆缪峰和羊满台在此显得毫不起眼。而我身后的骆驼峰主峰和山谷对面的山峰比起来,就象是现实和幻景的区别。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幻想着身处其间的感觉,直到陈照宇把我从那些峭壁上拉回到现实中来,又继续爬我的碎石坡。我们顺利的穿过碎石坡,在冰川底部放好装备;然后回到大本营吃晚餐。本营食物充足,还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身边就是绝美的风景,这才是我们想象中的登山。
7月22日,开始真正的攀登,从昨天在冰川脚下观察的情况来看,难度超出了原先的估计,我们将装备尽量精简,四个人只带了一顶大一点的双人帐;一根50米的8毫米绳,六颗冰锥,两根雪锥,一对小镐。从冰川上到C1的路线是几个连续的冰川台阶,百分之四十的路程坡度在50至60度左右;剩下的坡度基本上也在30至40左右。全程没有可供缓冲的台地,如果失足只有一滑到底。为了安全,我们接组行进,在陡峭的坡面交替保护上升。下面一个绳距是冰面,再往上是雪面,雪层随高度的上升也越来越厚。这一天山峰始终被云雾笼罩,能见度很低,有时连在绳子头尾两端的人相互都看不见。我们凭着记忆和感觉向上攀,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绕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天气也稳定了雪层,减少了雪崩的危险。翻上紧贴东峰岩壁的陡峭冰川,横切到C1平原上。我们一共花了十个小时。原先设想的C1开阔的视野,壮观的风景。被周围白茫茫的大雾替代。我们甚至连主峰的方向都不知道。此时已下了几个小时的细雨,浑身湿透,大家又累又饿,已经想不了那么多了。先扎营安顿下来再说。
在帐篷里吃了点东西,休息一会后开始考虑明天的安排。我们的时间不多,后天必须撤回大本营,而且根据今天所走的路线和雪况来看,最好在下午以前下完这段冰川。这样我们在C1以上活动的时间只有明天一天。至于明天能走到哪里就完全看老天爷的了。当晚下了一阵小雪,四个人挤在双人帐里,象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动弹不得。
7月23日,早上天亮醒来,第一件事就拉开外帐看外面的天气。和昨天一样,白茫茫什么也看不见。我们对此也毫无办法,还是先起来再说。在吃早饭时,雾稍微淡了一点,不远处一大片淡淡的岩壁的影子显露了几秒钟,这让我们找到了主峰的方向。虽然心里没底我们还是决定出去试试。九点出发,我用冲顶包装上全部路旗,在前开路。一开始很顺利,几分钟的时间就绕过了主峰的岩壁,来到一直通往峰顶的倾斜冰川上,坡度很陡在45度左右;方向不明。我们停下来做了一个简短的讨论:不利的因素是大雾和雪崩的危险;有利的方面是大雾使得天气稳定,切开雪层看断面的情况也比较完整和稳定。这样虽然仍有雪崩的危险,但几率小了很多。最后决定继续向上。我们顺着靠近岩脊的冰川部分交替保护上攀,一路留下路旗。几个小时后,在茫茫迷雾中,我看到两条雪脊从两边向我脚下靠拢,我已到了一个冰川尖上,前面是悬崖,再没有向上的路了。但这不象顶峰,峰顶应该是一个岩石山尖,我什么也看不到。在等待同伴上来的时候,云雾散开了一点,(不得不说我们的运气不错,就象两天以来每到关键的地方,我们就要感到走投无路时,云雾总会减淡一点,让我们确定攀登路线。)这时我看见在侧面两百米左右,上方几十米的高度出现一个岩石峰尖,总算看见了峰顶;这使我们两天来一直低沉的心情振奋起来。之前的攀登完全靠猜想、推断和运气;现在终于有了一个真实的目标摆在眼前。我们很快下了假峰顶,切过刃脊,翻上一个岩石台阶,再上一小段雪坡到达峰顶。这时我的心里却并没有什么激动可言,更多的是越来越重的压力,满脑子想的都是下撤和雪崩的事情。此时四周围着云雾,环拍是不行了,只好尽量拍摄顶峰的岩石环境。在顶上呆了二十分钟我们开始往下走,在下撤途中云雾偶尔散开,羊满台,幺峰和长坪沟不时显现一角,不过我们已无暇观景,下午整个冰川面已经开始出现大量流雪,原路的许多脚印也被流雪覆盖。横切过最后一个流雪槽,回到C1营地时天空下起了小雪,此时离早上出发已过去了9个多小时。
7月24日,现在我反而希望下撤时天气不要太好,不要出太阳,因为阳光会影响雪层的稳定。但每次登山下撤时天气总是最好的。早上撤营时能看见幺峰在南方冒出云端,长坪沟在云隙间时隐时现,身边的骆驼峰东峰象一把利刃插向天空。毕棚沟方向仍是一团迷雾。如果时间允许在C1多呆一天,那真是莫大的享受。
我们基本按原路返回。到了冰川的下半段,时间已过了中午,冰川表面出现越来越多的流雪,我们的活动也引发了几次大型的流雪,成片的雪层在我们脚下滑落,带着流雪在冰川上象溪流一样冲下深渊。由于雪层的不断滑落,冰川下部的雪坡已经变成了冰壁。上来时只有50多米的裸露冰壁,现在增加到了150多米。冰壁表面融化得厉害,V字冰洞也不可靠了。我在队尾,干脆倒攀下去。就在最后一个绳段下降时,一块一立方米以上的巨石带着一片碎石从头顶上飞了下来,巨石在我右边十几米处的冰川上,弹起来再飞出去;而碎石雨在雪上减慢了速度,滑入我左侧的沟槽带了一片流雪下去,刚好我在中间,真是命大。四点钟回到本营,再往下的路已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我们也彻底放松下来。
7月25日,穿过长坪沟回到日隆,迎面是越来越多的游客,感觉真是亲切。晚上在酒吧里边喝啤酒边看山上拍的DV,感觉又回到了人间。
7月26日,回到成都。回家洗澡。一切终于结束了。
回顾这次的攀登,四个人第一次合作,还算顺利。这山没有什么攀登上的难度,基本是陡峭冰面和雪面上的操作,只需要熟练的基础攀登技术;攀登高差也不大,这次我们花了三天的时间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和稳妥的考虑。另外,四个人用一根绳子,以前相互之间又从没配合过也是速度慢的原因。现在看来,在坡面稳定的情况下,两个体力充沛,技术熟练的搭档在10到12个小时左右可以从大本营冲顶来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驴友空间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渝ICP备2023013758号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4-6-9 14:48 , Processed in 0.331383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