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重庆驴友空间 返回首页

耳环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q69.com/?3731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宁玛派上师——上智下空

已有 1384 次阅读2009-3-17 15:39 |个人分类:佛缘

宁玛派 (Karmapa)
  又称红教藏传佛教各派中历史最久的一派,形成于公元11世纪。"宁玛"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古"和"旧",所谓古,是说明它的教理是从公元8世纪时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 宁玛派与西藏本土所固有的宗教——本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8-9世纪,佛教中的密宗从印度传入西藏,并保持父子相传的形式。而本教在西藏民间的影响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与它非常相似,结果二者逐渐结合起来。这一派别没有寺院,组织涣散,也没有系统的教义,更没有完整的僧伽制度。他们以印派佛教为师,运用该派的经典,建立寺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教派。这一教派开始时是没有名字的,直到后来其它一些教派产生,才由于它的特征而被称为宁玛派。又由于该派的僧人都戴红色的帽子,所以也被称为红教


  宁玛派僧徒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我们主要介绍是第二类。
  严格意义上的宁玛派是11世纪时“大素尔”索尔波且•释迦迥乃(1002--1O62)、“小素尔”索尔穷•喜饶扎巴(1014-1074)、卓浦巴(本名释迦僧格,1074一1134)三素尔建立寺庙并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时才形成的。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宁玛派14世纪就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近代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随类瑜伽)、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无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


  补充资料:宁玛派的历史与传承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宁玛派取名为古派或旧派,主要是它继承了从“前弘期”流传下来的密教思想以及相关仪轨,俗称“红教”或“红帽派”,这是依据宁玛派僧侣头戴红色僧帽而命名的俗名,此称呼不太妥切。宁玛派认为,该宗派的教法仪轨等均传承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莲花生大师。因此,宁玛派便成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派别。


  宁玛派作为一支独立的宗派,也是在“后弘期”中形成的,因为在“前弘期”时没有宗派之分。由于早期的宁玛派采取师徒和父子相传的传教形式,既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教义,也没有固定的权威性寺院,而且其僧侣组织比较松散。虽然宁玛派的教义及其传承比较庞杂,但一般可归纳到三种传承,即远者经典传承,近者伏藏传承,以及甚深净境传承。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阶段,有三位宁玛派大师对宁玛派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位大师史称“三素”,即索波切·释迦琼乃(1002——1062年)、索璃·喜饶札巴、索·释迦桑格(1014——1074年)。索波切·释迦琼乃从小亲近当时的许多密宗大师,广泛学习宁玛派教法,逐步学到了各种流行于当时的密法。比如,索波切·释迦琼乃从娘·耶协琼乃大师前完整地学到了《幻变经》密法,托噶·南喀拉大师又给他传授了《集经》密法。可见,索波切·释迦琼乃基本上继承了“前弘期”传承下来的远传经典派的全部教法。后来索波切·释迦琼乃还特意向大译师卓弥·释迦耶希(993——1075年)敬献一百两黄金,获得道果法的圆满传授。通过广泛求教学习和自身的刻苦钻研,索波切·释迦琼乃很快成长为当时的一名精通宁玛派教法并具有渊博宗教知识的著名大师,特别是他创建邬巴隆寺,为宁玛派开辟了一个统一的宗教活动中心。从此索波切·释迦琼乃就在该寺开展一系列促进宁玛派教法仪轨得以进一步完善或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宗教活动,使宁玛派结束以往的的分散格局或无组织状态,开始走向拥有完整教法仪轨和寺院组织的正规宗派行列。


  索波切·释迦琼乃去世之后,索琼·喜饶札巴成为惟一的继承人。他在管理邬巴隆寺、卓浦寺和札嘉沃修行地三处宁玛派的活动中心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寺院宗教活动开始走向正规化。比如,他规定每天早晨在邬巴隆寺举行宗教活动,正午在卓浦寺举行宗教活动,傍晚在札嘉沃修行地举行宗教活动。同时,为了扩大宗教活动规模,索琼·喜饶札巴亲自主持建造了一座九个柱子的豪华佛殿,取名为空行神殿,里面塑有42尊佛像及护法神,并在两面墙壁分别绘有广略坛城图案。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几座小殿。此外,索琼·喜饶札巴在佛教显宗理论特别在因明学上有一定的造谐,并具有很强的辩论能力。因而他又成为当时其它新兴宗派僧侣在辩经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经过多次辩经,索琼·喜饶札巴所向无敌,在当时的佛教界赢得崇高荣誉,后来许多辩经对手都一一成为他的弟子。由于当时宁玛派僧侣大都为居士,他们主要注重于密法的修炼,而不十分关心对显宗理论的学习。在这种宁玛派在显宗理论的辩经方面没有更多人才的情况下,索琼·喜饶札巴便成为一枝独秀,他为宁玛派在当时其它宗派中树立良好形象作出了巨大贡献。


  索·释迦桑格,又名秘密怙主·卓浦巴或拉杰钦波·卓浦巴,是索琼·喜饶札巴的儿子,于1074年也是他父亲去世的那年出生。根据有关藏文资料,索琼·喜饶札巴大师有三位儿子和数名女儿,而且都是修习宁玛派教法的僧尼,后来唯独最小的儿子索·释迦桑格便获得大成就而成为父亲的接班人。索·释迦桑格主要靠他的母亲和舅舅抚养成长,十五岁前在家中一边学习文化、一边练就管理家务的本领,因为当时索·释迦桑格家已是一户资财极为丰富的富裕大家,需要有人管理。从十五岁开始至十九岁,索·释迦桑格外出广拜名师,系统学习佛教理论,特别学到了《集经》、《幻变》和《心品》等宁玛派远传经典部的全部教法,成为继承和发扬这一传承的著名人物。总之,索·释迦桑格将卓浦寺作为自己常住的主寺,进行了大规模地修复和扩建,并在该寺每年举行四次大型宗教活动,即春、夏、秋、冬四季法会,为宁玛派寺院朝着正规化发展作出贡献。索·释迦桑格于1134年安详地离开了这个充满欢乐和痛苦的人世间,享年60岁,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圆满完成了一位宗教职业者肩负的任务或应尽的职责。


 

  经过三位大师的不断努力,宁玛派已成为一个有固定寺院、有系统经典、有僧侣组织的完全独立的宗派,并在当时享有声誉。这一传承属于宁玛派中的经典传承,也是宁玛派中最正统、最权威的传承,在藏族地区一直流传至今。
  另外,还有一位为宁玛派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这就是宁玛派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隆钦饶降巴。他生于1308年,本名叫智美奥色,十二岁出家,在当时的诸多大师前修学宁玛派以及其它宗派的密法;同时,又在桑浦寺学习《兹氏五论》和《法称七因明》等显宗经论。因此,隆钦饶降巴成为当时藏传佛教界显、密兼通的著名人物。他的著述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有“宁提”法类三十五种,即喇嘛漾提等,以及七大藏论,即《胜乘藏》、《实相藏》、《要门藏》、《宗派藏》、《如意藏》、《句义藏》、《法界藏》。这些论著主要阐扬了大圆满法的教义。隆钦饶降巴在晚年还宣讲宁玛派的又一深奥大法,即“空行宁提”,为这一密法的传播作出贡献。他于1363年去世,享年56岁。


  降钦饶降巴在他的短暂一生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宁玛派的教理教法,而且为宁玛派培养了诸多高僧大德,为扩大宁玛派的势力作出了杰出贡献。隆钦饶降巴到过不丹,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叫塔尔巴林的宁玛派寺院,后来宁玛派又从不丹传到尼泊尔。因此,近代许多不丹和尼泊尔的宁玛派僧人常到康区的佐钦寺学习宁玛派的教法。


  公元17世纪,宁玛派在五世达赖的支持下,在西藏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五世达赖不仅扶持原有宁玛派寺院,使多吉札寺、敏珠林寺等扩大其势力,而且亲自创建一座宁玛派新寺,即尊胜洲寺,在该寺专门传授宁玛派教法,还把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在山南洛扎建立的拉隆寺改为宁玛派寺院。另外,自五世达赖以来,西藏地方政府,每遇战乱、灾害、瘟疫等,都要从桑耶寺请宁玛派僧人进行占卜、作法禳解,从而提高了宁玛派在社会上的地位。因此,宁玛派在五世达赖时期,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目前在中国的整个藏族地区共有753座宁玛派寺院,从数量上看,它仅次于格鲁派寺院,而大大超过其它教派的寺院,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位居第二。作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派,宁玛派在藏族地区有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除了众所周知的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桑耶寺等宁玛派寺院是早在公元8世纪创建之外,在其它藏族地区也有不少历史久远的宁玛派寺院。比如,藏传佛教“前弘期”内产生的藏族第一批出家僧侣中的比卢遮那大师早在公元8世纪就到今四川阿坝藏族地区传教布道,在那里他一边翻译佛经、讲授教法、坐禅修定,一边招收徒弟、建立寺庙、弘传佛法。正因为有了如此的历史背景,今日阿坝藏族地区的宁玛派极为兴隆。在这一地区宁玛派寺院的数量远远超过其它藏传佛教宗派的寺院,这种现象在其他藏族地区是绝对没有出现过的,说明宁玛派在阿坝藏族地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是有着一定的宗派势力。
  另外,宁玛派的前身即吐蕃佛教在公元8世纪也陆续传入今云南迪庆藏族地区。目前,这一地区宁玛派寺院在数量上虽然位居第三,但时间最久。


  吐蕃佛教于公元9世纪中传入今青海藏族地区。公元841年吐蕃赞普朗达玛发动灭法运动时,三位藏族僧人(藏·饶赛,约·格琼,玛·释迦牟尼)为了使吐蕃佛教不受灭绝之灾,携带不少佛教律藏经典逃至今青海东部的藏族地区,并在今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尖扎县以及海东地区的循化、化隆、互助、乐都、西宁等地传教,培养佛教门徒,并建立了一些寺庙等宗教活动中心,如丹斗寺、白马寺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目前,宁玛派寺院不仅遍及青海省的整个藏族地区,而且数量较多,仅次于格鲁派寺院。


  从目前宁玛派寺院的整个分布情况来看:西藏自治区境内有344座;四川省甘孜及阿坝两地有262座;青海省的藏族地区有135座;甘肃省的藏族地区有8座;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有4座。从这些数字中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西藏和四川是中国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比较集中的两大地区。从时间上看,宁玛派寺院除了极个别是在“后弘期”内逐渐建立起来的。因而宁玛派寺院在其创建过程中也曾受到藏传佛教其它宗教寺院的影响。目前,不少宁玛派寺院无论在建筑规模上,还是在组织戒律上都可以与其它宗派的寺院,甚至与格鲁派的寺院相媲美。比如,四川甘孜地区的噶托寺、佐勤寺、白玉寺,以及西藏山南地区的桑耶寺、敏珠林寺、多杰札寺等均属于此类寺院。


  位于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噶托寺是一座历史比较悠久的寺院,这座寺院是由宁玛派历史上号称“三索”中的卓浦巴大师的一位再传弟子嘎当巴·德协西巴(1127——?)高僧于13世纪中叶主持创建的。该寺最兴隆时占地约1平方公里,设有经堂48座、辩经堂42座、坐经堂5座、僧舍513套。尤其有三座著名的佛殿,第一殿置有从印度运来、高9.4米之铜塔;第二殿供奉高8米的释迦佛铜像;第三殿为密宗殿。寺院还拥有印经房11间,当时里面保存藏、梵文经书达9000余种。在教法传承方面,以传授属于西藏敏珠林一派的“南传”教法仪轨,同时兼习宁玛派中的远传经典派的教法体系,寺院主持以转世活佛的方式来接任相承。总之,噶托寺已是一座设施齐全、结构完备、规模较大的正规宁玛派寺院。解放前,噶托寺一直受到德格土司的支持和供养,因而得到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藏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历来前往该寺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目前,噶托寺依然焕发出昔日的辉煌,香火十分兴隆。


  1675年,一位名叫仁增贡桑喜饶的高僧在今四川甘孜白玉县城附近创建了又一座著名的宁玛派寺院,即白玉寺。该寺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同藏传佛教帕主噶举的玛仓巴支派在教法仪轨上有一定的联系,故在佛教显密教法的传授以及修习等方面与宁玛派其它寺院有所差别。比如,白玉寺的寺主虽然也是以活佛转世的方式来选定担任,但是历辈转世活佛,即噶玛洋赛活佛都要前去噶玛噶举寺院德格八蚌寺,在司徒活佛座前受戒。需要说明的是,八蚌寺为德格土司的家庙,在德格土司的辖区有着特殊的地位。不难看出,在白玉寺内出现噶举派和宁玛派在教法仪轨方面相结合的现象,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白玉寺历来一直以宁玛派寺院的身份自居,它有众多的宁玛派属寺。根据有关资料,白玉寺在四川的阿謦 和甘孜地区,西藏昌都的江达一带,青海的果洛等藏区拥有一百多座宁玛派属寺。这说明白玉寺在整个藏族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宗派势力。


  1684年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命其弟子宁玛派高僧白玛仁增大师(1625——1697)前往康区传教,在康区又得到林葱和德格两大土司的鼎力支持,于1685的在德格东北不远处建立佐勤寺,第一代活佛,自此转世相承。后来佐勤寺得到从清朝中央政府到地方势力以及周边国家不同程度的支持,其发展之规模、速度等各个方面皆超过噶托寺和白玉寺,成为西康地区最著名的宁玛派寺院。根据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清雍正九年(1713年)果亲王来康时,特赠镀金佛像100余尊。第三代任宝卿系达赖姨表兄弟,得西藏资助创设讲经院。不丹国不仅派僧人前来学经,而且礼聘该寺大喇嘛担任国师。第五代任宝卿获不丹国的损献,开办高级部讲经院,免费为深造者提供食宿。竹庆寺因有种种特殊援助,发展神速,成为四川藏区宁玛派之三大主寺之一”。这便是佐勤寺之所以如此兴隆长盛的主要客观因素,在主观方面佐勤寺也做了不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比如,佐勤寺在教学方面,参照格鲁派在系统学习佛教显宗理论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开设了必修的十三部显教经论课程,它们分别是《俱舍論》、《因明論》、《部律論》、《摄大乘論》、《辨中边論》、 《辨法法性論》、《现观庄严論》、《入中論》、《入行論》、《根本智論》、《回诤論》、《无常观論》、《解脱道論》。这十三部经论相当于格鲁派寺院里学习的五部大论,同时进修隆钦饶降巴等宁玛派著名学者的论著。
  因此,佐勤寺逐渐变为甘孜、阿坝地区乃至整个藏族地区系统学习宁玛派教法的中心寺院,甚至成为一座深造佛教知识、研习藏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学府。解放前,佐勤寺常住寺僧一般在五六百人左右,而且“它的声望似乎也超过了前藏的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寺。各地宁玛派僧人也常到这个寺院求学,不丹和尼泊尔的的宁玛派僧人也往往来这里求学的。”可以说,佐勤寺不仅在中国藏族聚居地区赢得很高声誉,而且在周边国家享有崇高的威望。佐勤寺仅在中国藏族聚居地区就拥有一百多座宁玛派属寺,这些寺院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甘孜二地,以及青海玉树等地区。
  西藏自治区作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这里不同宗派的众多寺院在整个藏族地区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宁玛派也不例外,如多杰札寺和敏珠林寺,不仅在西藏自治区境内而且在中国的整个藏族地区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多杰札寺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贡噶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一座山崖脚下,规模不大,远处望去,寺院与山崖非常协调,极为壮观。该寺最初由一位名叫扎西多杰的后藏没落贵族于公元16世纪末叶创建,据说寺院背面的山崖中曾出现过一个自然形成的质地为绿松石的金刚杵,因而寺院取名为多杰札寺,“多杰札”是藏语音译,意为“金刚崖”。多杰札寺自创建以来,特别是在17世纪得到五世达赖的大力扶持,有了长足发展,最盛时住寺僧侣竟达二千多人,这在宁玛派寺院中为数不多,说明多杰札寺曾在历史上有过兴隆长盛的时期。该寺在‘文革’中遭受了破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国家拨专款进行了维修。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多杰·江白洛桑活佛,亦常去该寺主持佛事活动,寺庙的管理工作也做得较好。目前多杰札寺有29名出家僧侣,其中只有二名老僧,分别是77岁和71岁,其余都是年轻僧侣,最大的30岁,最小的只有16岁。可见,多杰札寺的僧侣结构为年轻型,而且僧侣中除了一人来自日喀则仁布县外,均为本地山南地区贡噶县人。该寺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即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寺管会,由一名主任、两名副主任、三名委员组成,并有具体的分工。因而无论是寺院的经济管理、宗教活动,工作安排皆井然有序。在教法传承上,多杰札寺经宁玛派“北传”支系的祖寺自居,在整个藏族地区拥有许多属寺,大都又在四川藏族地区。尤其是多杰札寺与四川甘孜德格县境内的著名寺院佐勤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两座寺院同属宁玛派“北传”支系,在教法义理、宗教仪轨等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目前,多杰札寺在教法仪轨的应用特别在佛学知识的掌握等方面远远落在佐勤寺之后,因而多杰札寺时常从佐勤寺聘请高僧前来担任亲教师、以此来提高多杰札寺全体僧侣的宗教文化水准。总之,多杰札寺作为西藏自治区境内最有盛名的两座(另一座为敏珠林寺)宁玛派寺院之一,不仅在西藏地区的信教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整个藏族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多杰札寺的寺主历来是通过活佛转世的方式来继位,其活佛尊号为“仁增钦摩·多杰札”。目前该寺寺主活佛已转世至第十世,即上述仁增钦摩·多杰札江白洛桑活佛,其全名为“仁增钦摩·多杰札·江白洛桑晋美南卓嘉措”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这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多杰札寺的关心和厚望。敏珠林寺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札囊县札切乡境内,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两大宁玛派主寺之一,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宁玛派“南传”支系的教法而闻名于整个藏族地区。敏珠林寺是曾经担任过第五世达赖喇嘛经师的著名伏藏大师德达林巴,于1676年倡导建立起来的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宁玛派寺院。该寺院除了弘传宁玛派“南传”支系的教法仪轨之外,主要研习藏族十明学科而著称于世。而十明学科概括藏族整个传统文化体系,是由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工艺学【工巧明】、医学【医方明】、声律学【声明】、逻辑学【因明】和佛学【内明】共十个不同的学科组成。值得提出的,敏珠林寺是在宁玛派重宗教实践、轻理论学习的宗派氛围中,独辟蹊径,不仅重视对佛教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而且深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藏族传统文化,即十明学科,并在这一领域取得巨大成绩。从而使敏珠林寺在整个藏族地区成为一座独一无二的、超越宗教文化范围的全面研习藏族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府。解放前,在整个藏族地区慕名前来求学的藏族僧人络绎不绝,特别是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俗官也常到敏珠林寺学习藏族文化知识。所以,敏珠林寺对繁荣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远远胜于对宁玛派自身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比如,敏珠林寺在藏文书法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是人人皆知的。这一书法派别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藏族书法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藏族书法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18、19世纪内出现许多贯通十明学科并在藏族传统文化上有造诣的宁玛派高僧,这与敏珠林寺一贯在藏族地区倡导或造就研习藏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不无关系。由此可见,这种浓厚文化氛围是敏珠林寺的一大特色。


  目前,敏珠林寺共有53名僧人,其中老僧5人,都在45岁至74岁之间;其余均为新僧,最大的34岁,最小为17岁。在53名僧人中除两名分别来自措美县和桑日县外,皆是本地札囊县人。寺院管理机构与多杰札寺一样,设寺管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会组成,并行使民主管理。敏珠林寺在提倡或发扬学习藏族文化优良传统方面,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优势。
  至于桑耶寺。今日由宁玛派、萨迦派和格鲁派三大宗派主持。在寺内设有宁玛派和萨迦派两家的护法殿,分别供奉着两派最神圣的护法神。这表明了宁玛派和萨迦派同时不仅拥有教派权力,而且担负着维护桑耶寺的尊严和威信不受侵害的使命。然而,桑耶寺在宗教仪式方面则不分主次,无论宁玛派、萨迦派还是格鲁派均享有平等的权力。例如,在桑耶寺内举办宗教活动时,主要采纳信教群众(施主)的意见来选定某派的宗教仪轨。可以说,从寺院自身的角度看,桑耶寺没有鲜明的宗派观念。
  众所周知,大昭寺是一座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藏传佛教寺院。从历史上看,大昭寺是松赞干布时期兴建的第一批佛殿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应该是一座宁玛派寺院。由于大昭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得到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的修缮保护,而且寺内供养着闻名遐迩的释迦牟尼佛像,它在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因而大昭寺实际上已成为凌驾于藏传传佛教诸多宗派之上的一座圣殿,已经没有宗派之界线。需要说明的是,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大昭寺内成功地举办第一次声势浩大的传昭大法会,即大祈愿法会,后来格鲁派将举行这一大型法会的传统继承下来,并延续至今。经此为契机,格鲁派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大昭寺的日常主管者。虽然大昭寺以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成为格鲁派主要管理的一座寺院或圣殿,但就大昭寺本身来说,根本没有宗派之概念。大昭寺里面不仅供奉着各宗派的护法神、主尊佛,而且安置着特别是在宗派众多高僧大德的塑像或壁画,外面四周还建有各个宗派的殿堂,一年四季香烟不断。各个宗派在大昭寺内随时可举办自己的宗教仪式或活动,每年均有数以万计的藏族信教群众来此朝拜,也吸引着海内外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桑耶寺、大昭寺和昌珠寺,虽然都是融多种宗派为一炉的综合性寺院,但是在广大宁玛派信徒包括历代高僧大德观念中,则有一种坚定不移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上述三座寺院始终是宁玛派的祖寺,在宁玛派这一宗派领域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
  综观中国藏族地区的七百多座宁玛派寺院,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宁玛派在中国藏传佛教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势力,它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仅次于格鲁派而在广大藏族信教群众中特别在藏族民间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耳环 2009-3-17 15:42
扎西德勒平松措!
回复 耳环 2009-3-17 15:52
大圆满法  大圆满法是密乘宁玛派(红教)的即身成佛法门。大圆满法在实修正行方面有「彻却」与「脱噶」并不认为佛高众生低,「佛」和「众生」的不同处只在于「觉」和「迷」。行者其实离佛境非常接近,每一刻都有机会明心见性。众生只是不识实相,自迷自缚而枉受轮回。「彻却」——立断入本净「脱噶」——任运顿超.这是宁玛派特有的不共法门.
  大圆满法「修以开悟」的次第大约如下:起初合格上师在了解弟子根器后,授以净化业障、圆满资粮的前行,弟子须受第四灌顶及修「上师相应法」,以变成正法器和完美的接收器,在修持期间向上师报告禅修经验,时机至时,上师会直指心性,有如一刀劈下,顿破累劫无明,刹那顿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大圆满前半部的「立断」倒和禅宗有许多相通之处,只是悟入的巧妙不同,法门保存的极完整,并且顿渐普摄,对各种根器的人都能循循善诱。对「明心见性」、「起用」、「证道」细微关键的印证,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师徒口耳相传。首先是「四思维 - 人身难得、无常、因果、轮回苦」,使你的心能够出离轮回,趋向佛法;再来是「皈依」和「发心」,建立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和对众生的「慈悲」;之后修「金刚萨缍」,净化自己身口意的业障;再修「供曼达」以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修「上师相应法」以心印心。以上的修行是「因」,「果」就是能面见自性,悟入「大圆满见」。行者在证悟前需守戒律,止恶修善。
回复 快乐驴行者 2009-3-31 02:05
传播佛学,广结善缘。也是自己的福报!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驴友空间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渝ICP备2023013758号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4-4-30 07:31 , Processed in 1.09419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